全民热播剧《芈月传》里,众多中草药都闪亮登场,比如之前小编曾将碎骨子科普了一番,还没几集,又出现了一种解毒神药,土茯苓!芈月被人下毒,万分难受之际,魏国美人前来相救,为她挖了土茯苓的根茎;芈月大口大口嚼下,这根茎救了她一命。很多观众不解,土茯苓是何物?和茯苓有区别吗?真的可以用来解毒吗?
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肝肾阴亏者慎服
百度百科作此解释:
土茯苓,中药名。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,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,多生于山坡或林下。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。常于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后干燥入药;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、入药。味甘、淡,性平。有解毒,除湿,通利关节之功效,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,筋骨疼痛;湿热淋浊,带下,痈肿,瘰疬,疥癣。
《本草纲目》认为土茯苓能祛风湿,利关节,治拘挛骨痛。中医认为,土茯苓性平味甘淡,归肝、胃经,有解毒、除湿、利关节等功效。西医认为,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,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。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、牛皮癣关节炎、白塞病关节炎、痛风性关节炎等,与金雀根、山稔根、徐长卿、红藤等同用。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、天疱疮、湿疹等也有效。
需要注意的是,《本草从新》指出,“肝肾阴亏者勿服。”
和茯苓有区别吗?土茯苓不是茯苓
有些人会有疑问,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种?其实不然,这不是同一种药物。土茯苓味苦,性平淡,入肝、胃二经。具有清热、利湿、解毒之功。善“搜剔湿热之蕴毒”。而茯苓是利水渗湿药,还可健脾安神,性味甘淡平,归心脾肾经。在功效上,土茯苓清热利湿、解毒、杀虫止痒,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、湿疹有很好的疗效;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药,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,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。在口感上,土茯苓偏于味苦,茯苓味淡,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。
土茯苓是祛湿好方
鼻塞:土茯苓外洗内服
鼻窦炎、上颌窦炎等会引起鼻塞、流黄浓涕,并兼头重、舌红、苔黄腻等症状。此症多为脾胃湿热,肝胆郁热,致使湿浊之邪犯上所致。此症选用土茯苓内服外洗,且疗效明显。
土茯苓30克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服。药渣再复煎,以药液外洗鼻部。一般连用4剂,诸症可消。
祛湿:
(1)土茯苓牛大力煲猪扇骨
“岭南汤王”佘自强有一例“土茯苓牛大力煲猪扇骨”靓汤,能祛湿除困、健筋养骨。
在春夏暑湿时,广东民间最爱用土茯苓煲汤。牛大力亦是广东民间尤其客家一带常用煲汤的中药材,亦为性平味甘、淡,能祛湿健筋骨、壮腰膝、养肝肾。猪扇骨是猪骨中最不油腻的部位,夏日入汤最为适宜,中医认为扇骨能补益增髓。合而为汤,气味清润可口,有祛湿除困、健筋养骨的功效,并为男女老少皆宜。
材料:土茯苓30克、牛大力50克、眉豆60克、猪扇骨500克、生姜4片。
烹制:各物分别洗净。药材和豆稍浸泡;一起与猪骨、姜下瓦煲,加清水2500毫升(约10碗量),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,下盐便可。为4~5人量。
(2)土茯苓白果杏仁煲猪肺
另一例祛湿药方:
原料:土茯苓30g、白果10枚、杏仁9g、猪肺250g。 做法:猪肺洗净切成片状,用手挤去泡沫与土茯苓、白果、杏仁一起放入砂锅内,加水1500ml左右,文火煮熟,吃肉喝汤。
相关链接:名人趣事
苏辙的茯苓养生法
苏辙,北宋著名散文家,无志仕进,有意养生,对修身养性造诣颇深。
苏辙少时多病,夏则脾不胜食,秋则肺不胜寒。治肺则病脾,治脾则病肺,服药而不愈。32岁那年,学习气功,食茯苓,一年疾愈。从此他便研究药物养生。他认为,茯苓是补肾脾的养生珍品,可“解急难于俄顷,破奇邪于邂逅”。为此特作《服茯苓赋并引》。服茯苓“可以固形养气,延年而却老者”。如久服则能“安魂魄而定心志”,“颜如处子,绿发方目;神止气定,浮游自得。然后乘天地之正,御六气之辨,以游乎无穷”。
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,有利于消水肿,健脾补中,宁心安神之功效。魏晋时就把茯苓当作养生佳品。陶弘景辞官隐退时,梁武帝即令“每月赐给茯苓五斤,白蜜二升,以供服饵”。慈禧太后为祛病延年,命御膳房做茯苓饼进食,并赐宠臣。这之后,茯苓夹饼已作为北京的传统名点流传至今。
茯苓以云南“云苓”为贵,既可入药,又可粥食。《直指方》中记载:“白茯苓粥,治心虚、梦泄、白浊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载曰:“茯苓粥清上实下。”古代医家多认为,茯苓药性缓和,善利水湿,若与粳米煮粥疗效尤好。茯苓粥的做法是,将白茯苓500克磨细粉,每次用白茯苓粉15克,同粳米50克煮粥食。